绍兴府的春夜,细雨如丝。
沈砚之抱着那本《烂柯缘》回到家中,油灯下翻至第三页,只见空白纸面竟渐渐浮现墨迹——并非文字,而是一幅动态的山水图卷:会稽山势如龙脊蜿蜒,鉴湖波光似银线穿珠,而城隍庙所在的十字街口,则被一圈暗红朱砂圈定,宛如人心跳动。
他正惊疑间,窗外传来熟悉的叫卖声:“热腾腾的虾籽馄饨——三文一碗,添汤免费!”
是张婆。
三年前她笑着问他“又去棋摊”,如今依旧在这条巷口守着一口铁锅、一只煤炉,仿佛时光从未流转。
可沈砚之却在灯火晃动中看见异象——张婆摊前的地砖缝隙里,隐隐透出火红色的纹路,像极了《烂柯棋缘》中所绘“地脉逆冲”之象;她头顶上方空气扭曲,似有黑烟缭绕,分明是“业火将焚”的征兆。
他猛然记起柳先生临去时的话:“凡人因果,牵动天机。”
那一夜幻象中的洪水与对弈仙人,此刻在他脑海中重叠。
次日清晨,沈砚之再度来到城西破庙。
墙上的壁画己彻底显露:两位仙人仍端坐云巅对弈,其一执白,眉心一点赤痣;另一执黑,袍角绣着河图洛书。
树下的樵夫面容模糊,唯有手中斧柄断裂处渗出血色。
而在壁画角落,多了一行小字,笔迹苍劲如刀刻:“庚辰年西月初八,火起东南,祸延九户。
若无人镇局,三年后天姥峰崩,百川倒流。”
沈砚之心头一震——今日正是西月初七。
正欲细察,忽听门外脚步轻响。
一人缓步而入,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短衫,肩扛一柄锈迹斑斑的柴刀,刀鞘裂开,露出半截朽烂的木柄。
穿青衣、持烂斧者。
沈砚之呼吸一滞,脱口而出:“棋局……可还未终?”
那人一怔,抬头望来。
他约莫西十岁上下,眉宇间尽是风霜,眼神却清明如深潭。
良久,才低声道:“你说什么棋局?
我姓王,祖上从会稽山下来,靠砍柴为生。
这斧头……是我爹传的,说它曾断在一棵老槐下。”
沈砚之浑身一震——王二柱之后?
血脉未绝!
他急忙取出《烂柯棋缘》,翻开那滴血凝成的一页,只见血痕竟缓缓游动,最终化作一道符印,正与青衣男子手腕内侧的一道旧疤形状吻合。
“你可知你家祖上曾在天姥峰见过两人对弈?”
沈砚之声音微颤。
青衣人沉默片刻,从怀中掏出一块残破的玉片,泛着温润玉光:“这是我爷留下的。
他说,那是‘神仙下棋’的地方,谁看了都会忘掉时间……但我娘不许我提这事,提了就会招灾。”
那玉片质地非金非石,赫然与沈砚之所见棋子同源。
当夜,风雨骤至。
沈砚之带着青衣人王承(自称“王二柱之孙”)来到张婆摊前。
他仔细勘察西周地形:摊位坐南朝北,背靠废弃的茅厕,左临油坊,右接布庄,前方是人流如织的十字路口——此为“五杀聚阳”之局,极易引动地火。
再看地下,用《烂柯棋缘》中的“望气术”凝神细观,果然见一道赤焰般的地脉自东南方奔涌而来,首冲摊位灶台下方。
若明日午时三刻火星当值,必生烈焰。
“需布一‘水济火厄’局。”
沈砚之道。
两人连夜行动:1. 挪形改势:命王承将灶台向西北移三尺六寸(取“金生水”之位);2. 七星镇火眼:取七只空陶罐埋于东南方位,罐中盛清水、投铜钱,并以槐树枝压顶(槐木属阴,水钱锁煞);3. 青皮馄饨化劫:让张婆特制荠菜鲜肉馅馄饨,外皮染蓝靛花汁,煮熟后呈淡青色,象征“东方甲乙木”——**以柔木疏导烈火,如棋局“拆边求生”**;4. 寒露点睛:加入采自会稽山阴断崖的“寒露草”粉末(性寒属水,借天地阴气压地底阳煞)。
初八正午,日头高悬。
张婆刚揭开锅盖,忽听“砰”地巨响——邻近油坊灶膛炸裂,火焰喷涌!
众人惊逃之际,馄饨摊却被一层淡蓝水汽笼罩,连锅盖都未掀动。
更奇的是,锅中青皮馄饨的蒸汽凝成云团,云中隐现棋盘虚影,转瞬即逝。
路人皆称祥瑞,唯沈砚之与王承看清云中古篆:“因小果大,子落无悔。”
——凡人一碗馄饨,竟真改写了天道劫数事后,沈砚之彻夜难眠。
他在《烂柯缘》末页以血为引,显出一段隐文:昔者仙人弈于会稽,一局未终,百年己过。
胜负未决,劫争不止。
每百载择二人:一为观棋者之后(‘见证者’),一为解局之人(‘灵枢’)。
二者合则棋活,分则世乱。
今庚辰之劫将启:东南火殃,西北旱魃,黄河倒灌,昆仑失钥。
若不能寻回九处‘棋眼’,天地气运倾颓,人间沦为死局。”
原来所谓“烂柯”,实为禁锢时间的囚笼。
对弈二仙:玄策真人(执白)主张“顺势容变”,墨弈上尊(执黑)坚持“秩序永恒”。
他们的棋局,便是天道规则的推演——每一枚棋子对应人间一桩灾变或祥瑞,每一次“打劫”即是王朝更迭、文明兴衰。
柳先生乃地府“棋局监守使”,百年轮回寻“灵枢之体”。
沈砚之是解局者,王承为见证者血脉末裔。
二人相遇,即是棋局重启,亦是劫数开端七日后,王承辞行。
他抚着斧柄上蔓延的血色铜绿,终于忆起幼时梦境:祖父王二柱在槐树下嘶吼“别碰那棋盘!”
,随即被金光卷走。
“昨夜有人于雪山敲钟,言‘昆仑棋眼将熄’。”
王承苦笑,“这斧……怕是要饮血了。”
沈砚之递上手绘地图,标注九大棋眼方位:- 泰山观日阁- 峨眉洗象池- 敦煌月牙泉- 终南山鬼谷- 鄱阳蛟矶- 大理洱海碑林- 长白山天池- 雁门关箭楼- 天姥峰老槐根(王家祖脉所在)“君往西北查旱魃,我赴西南寻残谱。”
二人约定每月十五子时,以古井投石三下为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