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香花书馆!手机版

香花书馆 > 奇幻玄幻 > 镇海楼潮州

镇海楼潮州

水煮燕然 著

奇幻玄幻连载

由陆清鸣石猛担任主角的奇幻玄书名:《镇海楼潮州本文篇幅节奏不喜欢的书友放心精彩内容:深秋的晨光透过福州市屏山公园的浓密树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建筑系研究生陆清鸣背着沉重的双肩沿着登山道缓缓而手中紧握着一叠泛黄的文献复印最上方一页标题赫然写着《福州镇海楼建制考作为专攻古建筑修复方向的研究陆清鸣此次前来是为硕士论文《东南沿海明代军事建筑形制与功能演变研究》做实地考镇海楼——这座雄踞屏山之巅的明代古正是他论文研究的核心案“始建于明洪武西年(1371...

主角:陆清鸣,石猛   更新:2025-11-08 20:03:4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深秋的晨光透过福州市屏山公园的浓密树荫,在石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建筑系研究生陆清鸣背着沉重的双肩包,沿着登山道缓缓而行,手中紧握着一叠泛黄的文献复印件,最上方一页标题赫然写着《福州镇海楼建制考》。

作为专攻古建筑修复方向的研究生,陆清鸣此次前来是为硕士论文《东南沿海明代军事建筑形制与功能演变研究》做实地考察。

镇海楼——这座雄踞屏山之巅的明代古楼,正是他论文研究的核心案例。

“始建于明洪武西年(1371年),初为福州各城门楼的样楼,后定名为镇海楼。”

陆清鸣一边登山一边默念着史料记载。

这些天在档案馆查到的那些泛黄卷宗,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推开屏山公园的侧门,一座巍峨的五层楼阁赫然映入眼帘。

重檐歇山式的屋顶,朱红色的墙体,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

陆清鸣停下脚步,从包里掏出相机,连续按下快门,不同角度的建筑细节被一一收录。

“按照《福州府志》记载,最初的镇海楼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

陆清鸣仰头望着眼前的建筑,专业人士的习惯让他不自觉地在心中复核着数据。

他发现现在的重建版本虽然基本遵循明代制式,但基座明显提高了,这引起了他的研究兴趣。

登上楼前平台,陆清鸣没有急于进入楼内,而是绕着基座仔细勘察。

作为建筑系学生,他深知要真正理解一座古建筑,必须从它的基础开始。

他伸手触摸那些斑驳的石材,冰凉粗糙的质感透过指尖传来,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历史上至少经历了六毁六建……” 陆清鸣喃喃自语,脑海中浮现出昨天在福建省档案馆看到的那份清光绪年间的《重修镇海楼记》原文。

文献中有一段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实在海。

嗟呼!

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这段文字让他沉思良久。

通常认为镇海楼的“镇海”取自“雄镇海疆”之意,是一种军事威慑的象征。

但连续多日的文献查阅中,他发现早期史料对楼的描述总带着某种超乎寻常的凝重,仿佛这不只是一座军事瞭望塔,还承载着某种不为人知的使命。

在二楼的“福州古厝展示馆”,陆清鸣被一组特殊的展品吸引——历代镇海楼重建时发现的基础构件。

展柜中最显眼的位置陈列着一块深灰色的石头,标签上写着“明代镇海楼基址出土镇海石”。

据说明文字介绍,这是在2006年重建工程中,于楼基深处发现的明代原物,被认为是当年建楼时的“奠基石”。

“奇怪的材料……” 陆清鸣凑近展柜,仔细观察这块被称为“镇海石”的文物。

作为建筑系学生,他对传统建筑材料相当熟悉,但这种石料的质地和纹理却前所未见。

它既不像福建本地常见的花岗岩,也不像外来石材。

更令他困惑的是,这块石头的位置描述与他昨天查阅的一份明代建筑档案存在矛盾。

档案明确记载镇海楼的奠基物是“七星铁缸”,按北斗七星排列置于楼基七个方位,而非单一块石头。

“是档案记载有误,还是这块石头有特殊意义?”

职业本能让陆清鸣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迅速翻开笔记本,草草画下石头的形状和纹路,决定回去后进一步查证。

在笔记本上,他写道:“疑点:1.镇海石材质不明;2.位置与文献记载奠基物不符;3.历代重修均特意保留此石?”

闭馆铃声响起,陆清鸣不得不离开。

但那个关于镇海石的疑问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在楼外徘徊片刻后,他绕到建筑后方,寻找可能通往地下基础的入口。

在楼基东南角,陆清鸣发现了一块松动的石板。

推开石板,后面竟是一个小小的壁龛,里面静静躺着一块与展馆中那块“镇海石”极其相似的石头,只是体积更大,纹路更加复杂。

“这是……怎么回事?”

陆清鸣心中一震。

展品明明在楼上,这里为何还有一块如此相似的石头?

难道展馆那块是复制品,而这才是真正的原物?

他小心地测量、记录着这块隐藏石块的每一个细节,完全没有注意到,随着夕阳西下,石块上的纹路似乎开始微微发光,仿佛在回应着这位年轻研究者的专注与热忱。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